王淑珍: 草根艺术团长演绎夕阳红
江夏报讯(通讯员 王名主)在五里界街,有一个叫“金界豆”艺术团的草根剧团,自成立以来,根植农村、社区,走村串户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深受群众欢迎。
说起团长王淑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一次次成功演出的背后,王淑珍和队友付出了太多的努力。
痴迷文艺,退休后发挥余热
初见王淑珍,她的脸上一直挂着和蔼的笑容,站在场边指导团员们彩排舞步,举手投足风姿飒爽,一点也不像60多岁的“婆婆”。
今年67岁的王淑珍,1972年开始当乡村赤脚医生,后来在五里界街计生服务站负责全面工作。她自幼喜欢文艺,多年来坚持学艺不辍,二胡、扬琴、舞蹈、戏曲等都是拿手活,经常参加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是全区闻名的文艺宣传骨干。
2010年9月王淑珍退休后,心里空荡荡的。她不善于闲聊侃大山,更不喜欢“麻局”,除了接送孙子上学外,没有更多的事情去做。考虑到自己的专长和爱好,王淑珍决定投身群众文艺宣传行列,继续活跃在基层群众文化战线上。
经过多次考察,王淑珍决定聚集本街社会上的文艺爱好者和有艺术特长的年轻人,组建一个群众性的艺术团,取名为“金界豆”艺术团。王淑珍被推荐为团长,负责剧团的运营。
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两套办公桌椅,在街道和文化站的支持下,王淑珍筹措资金、挑选演员,配备道具器材、音响和移动舞台等设备。2014年9月29日,艺术团组建成功后在街道大礼堂举行了首场汇报演出。
“艺术团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已75岁。团员中有农民、退休医生、餐馆服务员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节目表演,没有一分报酬。”王淑珍告诉笔者,艺术团虽是一批“草根”演员,但他们的表演热情和认真劲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专业演员。
自编自导自演,弘扬主旋律
每年的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艺术团都会编排不同的节目庆祝,将身边发生的故事、生活中的新变化和党的方针政策,编成小品、慢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
“今年我们还将宣传党史教育、乡村振兴为重点,排演一批新节目。”王淑珍说,团里每年都排演新节目,去年庆祝建党百年,艺术团排了小品《喜上加喜》、舞蹈《颂歌献给党》、《绣红旗》等节目。今年艺术团计划再排练数10个新节目送下乡,每年都会新编排20多个舞蹈和其它文艺节目。
由高琴、张秀英、邹小芳、王淑珍表演的湖北慢板《老公变化大》,这个原创节目极具有地方特色,现场演出效果好,四个“媳妇”的扮演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居民,语言生动接地气,从老公的变化生动再现了十九大以来五里界街发生的惊人变化。在“2018逐梦大武汉·职工好声音(文艺)月月赛江夏专场”决赛中获得江夏赛区二等奖。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演出。”王淑珍告诉笔者,艺术团每年都会免费演出至少20场。因演出人手有限,一个演员需要出演多个节目。有一次团里的李新莲一人演出了舞蹈、三句半、小品等5个节目,在艺术团里还有不少这样的“多面手”。
“旁人觉得我们辛苦,其实我们心里很满足。”今年75岁的刘元珍是团里年龄最长的成员,她说,艺术团的演出受到各村的欢迎,组建艺术团还改变了居民的陋习,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居民纷纷加入。以前闲时天天打牌,参加艺术团后,能够重新投入自己喜爱的活动,令她们身心愉快。
执着与坚守让梦想开花
靠着满腔热情与执着,金界豆艺术团一路走了过来。如今,艺术团名头越叫越响,成员也逐年增加,演出内容由单纯的唱歌、舞蹈扩展到小品、慢板、广场舞,积累的粉丝也越来越多。每次演出前,王淑珍都要不断地筛选、排练,选出最好的参加演出。王淑珍还约法三章:不演邪的,不演歪的,不演黄的。“我们的职责就是为老百姓奉献健康向上的好节目!”
近几年来,金界豆艺术团年年都在五里界各村、社区举办文艺表演、纳凉晚会等活动,在当地出名后,王淑珍把目光瞄上了全区其它街道和开发区。
8年来,金界豆艺术团先后举行了50多场公益性巡回演出,场场爆满。王淑珍和金界豆艺术团的辛勤付出收获了观众的肯定,她本人获得了五里界街和江夏区老年文艺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金界豆艺术团的腰鼓、舞蹈、小品表演等参加全区、东湖高新区、全市的表演并多次获奖。湖北垄上频道也曾邀请剧团成员演出电视剧《村主任的板眼》,展现五里界乡土文化力量。
在王淑珍眼里,艺术团已成为她的“夕阳事业”。谈到今后的打算时,她信心百倍,“将团队壮大,走出去,多参加区和市里的活动,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