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入人心

2023-02-20 21:53 来源: 江夏报
调整字体

2022“江夏好人”年度人物评选启动

  2022年,一周一期,40位好人候选人,40次好人教育。评选“江夏好人”,褒奖好人好事,是对模范力量与榜样精神的传递。谁是你心目中2022“江夏好人”年度人物?欢迎参与投票。

  投票时间: 2023年2月17日—24日0时

  如何投票: 首先关注“文明江夏”,然后在投票区直接勾选1位候选人。

  投票规则: “江夏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投票过程中,如系统后台发现刷票行为,主办方可取消其参评资格;投票期间每个微信号只能给一名选手投一票。

  中共江夏区委宣传部

  中共江夏区委文明办


白杨:残疾人“梦工场”的缔造者

白杨,江夏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主任。2014年,她从区残联机关赴任现职筹建中心。走在崎岖的小路上,她索性扔了高跟鞋,决心把一切都留在这里。从0到1,中心在位于距离江夏城区20公里一个叫丰收村的荒野上,逐渐住宿、用餐、训练、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白杨白天上课,训队列,规范教学常规;晚上值班,照顾他们,与托养对象一起睡。2800多个日夜,日复一日地守候,换来的是大家守矩、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她与教学管理人员一同开创性地使用“文疗”“娱疗”“工疗”“农疗”“医疗”,践行和拓展托养服务,开办模拟课堂、模拟厨房、模拟超市,使家的感觉、购物的快乐充盈在每个残疾人的心头,让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邬丽:乡村留守儿童的“爱心伞”

邬丽,江夏区桥头小学留守儿童服务站站长。法泗街是有名的劳务输出地,仅桥头小学这个寄宿制学校,每年留守儿童都过半数。邬丽师范毕业后回家乡担任英语教师,承担了两个年级四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每天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连轴转。应学校工作需要,她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有时学生病了,家长无法到校照料,她就骑着电动车带学生到镇卫生院打针、开药,还常常自掏腰包,给班级添置扫把、拖把、收纳器具。2019年,她成为该校留守儿童服务站站长,延续了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传统,建立维系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请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郑长生:柔情待妻热心助人的铁汉

郑长生,武汉引航保安服务有限公司驻江夏保安大队大队长。1988年,他作为军地两用人才推荐至武汉市乌龙泉水泥厂,后因企业停产下岗,自谋职业进入保安公司。2008年,妻子因高血压中风病危,虽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他四处举债求医问药,想方设法为妻子医疗治病。生病初期,妻子不能自行吃喝,他不厌其烦地一口一口喂食;中风后,妻子全身及四肢都不能动弹,他推拿按摩,年复一年,毫无怨言。在工作中,郑长生虽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但他以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大爱,千方百计帮助多位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工作问题,积极向一些特殊困难家庭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帮助他们谋得保安、养护工、保洁等就业职位。

邱天赐:高校志愿者里的“排头兵”

邱天赐,武汉轻工大学2020级微生物专业在读研究生。他长期投身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00小时,义务为300多名高考考生提供报考咨询,走访100余个留守儿童家庭,为近200名儿童提供支教服务。他积极助力疫情防控,参与村湾群防群控,整合当地蔬菜基地蔬菜资源,发起成立武汉爱心蔬菜保供联盟,为3500余户家庭提供蔬菜保障,解决十余户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他担任“民间河湖长”,带领自家合作社成员、父老乡亲共几十人参与保护河湖行动中。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十余个失业家庭就业,吸纳周边零散就业超过70余人,年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近年来,他先后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团中央2018年“圆梦大学高考报考公益计划”优秀志愿者等。

张小强:徒手攀楼救娃的快递小哥

张小强,顺丰速运快递员。他曾在武警湖北总队服役,参加过抗洪抢险等任务,荣获过“优秀士兵”等荣誉。今年4月14日清晨,江夏一小区内,一名4岁小男孩独自在家时,攀爬窗户不慎头卡防盗网挂在雨阳棚上,情况十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路过的张小强快速爬上五楼翻窗营救,与此同时,消防员快速破门。张小强始终紧紧抱着小男孩的身体,待消防员剪断钢筋,小男孩终于成功获救。救人后,张小强没有将此事告诉家人、同事,直到同事在工作群里辨认照片,才发现这位救人英雄正是张小强。张小强说:“作为一名父亲,我的孩子跟他一样大,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任何人都会出手相助,退役军人的身份更时刻提醒着我,要退伍不褪色。”

丁玉强:扎根乡村37年的“摩托医生”

丁玉强,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卫生室村医。1981年,丁玉强参军来到江夏,被选派到部队卫生所学医。2005年,复员后的丁玉强来到劳七村当村医,专心为村民治病。37年来,他不分昼夜来往于田间地头为村民们巡诊、接送病人,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电动车,每年行程1000多公里,已经忘了换过多少辆交通工具。为了方便病人就诊,他一直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习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每年只回老家一趟看望妻子和儿女。孩子的成长教育和父母的生活他都无法照看。在他心里,武汉是第二故乡,乡亲们需要他,“他们的信任给了我认可,虽然老了,我还想继续守好这里”。

张飞:困难群众的“保护伞”

张飞,江夏区民政局救助站职工。2015年7月从部队转业回到江夏区民政局救助站工作后,他接触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流浪人员和需要寻求帮助的人员。无论对方着装是否整洁、行为是否反常,他都会细心与“对象”进行交谈,通过细微信息查找线索,确认流浪者的真实身份信息。在救助站工作的7年来,张飞共计成功救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800余人次,帮助长期走失人员回家60余人次。曾经有一个山西籍的滞留对象,已经从家里走失8年之久,走失时间越长,意味着越难与家人联系,但张飞硬是通过各个阶段的滞留档案溯源、多次询问调查,最终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顺利将这名滞留对象安全送回了老家。

董朝霞:留守儿童的暖心“朝霞”

董朝霞,江夏区建新中学校长。多年来,他每天在朝霞初升时来到学校,到寄宿生安静就寝才离开。他的抽屉里长期备有板蓝根、午时茶等日常药品,接手每届新生,他都第一时间建立留守、单亲学生档案,积极主动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经常和留守、单亲学生交心谈心。因为他的细致观察与真心守候,一位留守儿童的父母得以重归于好,孩子情绪问题得到解决,一位困难学生因为他的倡议与帮助,得以渡过难关,继续学业。每届学生毕业后,都会组团回校看他,每到逢年过节或者他的生日,都会受到百余条的祝福。对他来说,这是最好的回报。

饶浩功:江夏最美文物保护员

饶浩功,江夏区山坡街道陈六村大屋饶湾村民。1985年,江夏元代古桥因破损严重启动修缮工作,饶浩功与另两名村民参与其中。期间,他从文博专家口中了解了大量南桥历史与文物知识,主动承担起南桥的守护任务。1989年,他被正式聘为文物义务保护员,这一守就是37年。每当农忙之余,他就到南桥等文物点转悠,除杂草、清理垃圾、巡查安全等。20世纪90年代初,他曾在巡桥时发现一些陶片和石器,最终被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近年来,节假日很多游客来参观、钓鱼,他就积极引导,劝阻游客做好卫生、爱护文物,并向游客义务讲解南桥的悠久历史。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儿子接力践行父亲的承诺,成为南桥的新守护者。

陈斌:为生命续航的90后献血者

陈斌(化名),江夏区某汽车工厂车间操作工。1990年出生的他是一名无偿献血者,在江夏区“90后”献血者中排名前三,也是江夏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至今,他已累计献血、成分献血89次,实际献血总量32100毫升。今年,他经三次配型,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最终,经过5小时的捐献过程,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成功提取,输入到一名西南地区13岁慢性白血病男孩体中。当天他收到了一封工作人员带来的感谢信。信中,患儿家属以孩子的语气向他深深致谢。“这次我终于如愿了,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我很满足。”陈斌说,献全血、成分血对身体影响很小,还能拯救他人生命,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他会一直坚持。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